Nov 20, 2008

[醬料]大三之一‧肚子打開長得都不一樣

雖然都已經讀到大三了,主科上課時間都要嫌不夠,還是會出現隨堂作業這種東西。這種時候就開始恨起自己讀書不求甚解、可作業就在怪地方鑽牛角尖的毛病。不過今天要說的不是自怨自艾。

我要說的是前不久,大體解剖派下的作業。第一題相當普通,查一下課本稍加整理就寫得出來,只是課本的文字敘述和圖矛盾。(直腸的viceral afferent fiber(內臟感覺神經纖維),白底黑字敘述跟著副交感神經走回薦椎,圖上卻又跟著交感神經晃回腰椎……)第二題則相當創新:

「閱讀課本第xxx頁的某段內容,寫下你的想法。沒有特別想法的話,挑一部分翻譯亦可。」

長這麼大第一次聽到老師說「掰不出東西的話,就抓一段翻譯一下表示你有看過吧」

想當然爾沒腦筋如我馬上就下定主意「那我就把它全部翻完吧!」。主要是翻譯怎麼看都比較有趣,以及,「反正也不用太去要求翻的品質,通順就好了吧。」

事實證明我太天真了。

先說說那段課文寫的是什麼吧。我們當時在上骨盆腔,該段文字談的是,今昔關於會陰處肌肉構造概念的差異。過去認為,尿道括約肌等肌肉,都是呈圓盤狀等、平鋪在一平面上;現在則有所不同,這些肌肉其實是有一個立體架構懸掛起來的。

在此不提課文的敘述超難理解,每個字都認得、每一句也認得、合成一篇就不認得云云,抱怨還是收在心裡。看完這段文字我是沒什麼「想法」的(老師附註,他所謂的「想法」是「我想到這可能和臨床有什麼關聯」之類的東西),反倒是有點「感觸」。

一直以為解剖是門「已定」的東西,人的身體構造哪裡長了器官、哪裡長了血管、誰繞過誰誰又鑽過誰,略去個人變異的話,應該「能看的前人早就都看光了」人還不就長那樣子嘛。

還記得去年看著當時大三的學長姐討論訂書,據說有學長的爸媽很想叫他用三十年前精裝不壞的課本就好了。「解剖那種東西,從好久好久以前就是那樣了,不會變的啦!」畢竟短短幾十年間,人也不會進化多少。

三十年前課本大概太誇張,拉到今天好了;書上的描寫,大概可以預估在我們有生之年內,不會看到幾個離軌太多的案例。我以為解剖就像是統計,找出大多數人的狀態作為標準,書上的標準圖,總該包含到95%的人們吧。否則,我們今天學習這些,日後每位病人躺上手術台、肚子打開,長得都和所學完全不同,有什麼用?

然而事實證明,就算只是「肌肉構造」這樣東西都還是會有疑雲、有爭議。(課文最後提到,關於新的概念,學者間仍有歧見。)我們也親眼見到,班上十組同學、十位大體老師,每位老師體內的「個人變異」都讓他們看起來完全不同。有老師的A動脈不是接在B動脈上,而是直接從主動脈出來;我們自己組上的老師,也只有三根肺靜脈(普通應該是四根)。

我想現在應該可以預期,日後看到每位躺上手術台的病人,手術刀劃下,有九成九的可能「長得都不一樣」吧。

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各位目標外科的同學加油。我還是看我的玻片就好了XD。(哎,不要天真的以為切片就會都長得差不多!)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