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2, 2010

[偏執]BBC!Sherlock 影集與原著細節對照集 之一

BBC今年夏天播了一部只有三集的迷你影集:Sherlock。看名字就知道這又是三千八百萬種福爾摩斯相關作品之一。賣點?對我而言只要有「如果整個故事發生在21世紀的倫敦?」「劇組人員線上同步更新劇中華生的blog跟福爾摩斯的個人網站喔!」這兩句話就夠了。我就是個這麼好騙的觀眾。(其實還得加上PTT歐美影集版跟BL版的推薦文啦)

我知道自己寫心得寫不出什麼深度,八成都是「我很喜歡那些畫面上外加文字的表現手法,例如第一集夏洛克檢視女被害人屍體時,還有那些無窮無盡的手機簡訊。感覺就像擴增實境。」之類的摸不著邊敘述。所以這篇紀錄只好改往我比較拿手的方向去:挑小細節。

我懷疑自己對「原作」這兩個字有種莫名的偏執。每當接觸改編作品時,我老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比較原作與改編的差異上。就算那根本不是改編而只是「靈感來源」,我也會在每回發現「致敬處」時大呼小叫。(例如鏡頭照到House家的門牌「221b」時。)這樣正好,既然寫不出像樣的心得文,至少還能混篇「BBC!Sherlock與原著細節的對應清單」來當更新。

(噢抱歉我一直用歐美衍生創作圈的慣用縮寫法:AB兩個詞寫成A!B,表示用A修飾B。亦即BBC!Sherlock→「啊就BBC播的那個Sherlock」)

廢話結束,底下正文(清單)。理所當然地充滿劇透

(沒用註解:由於原作我讀的是遠流版,故底下人名篇名等就沿用遠流的譯名。福爾摩斯的名字除外,因為我很偏激地覺得「歇洛克」聽起來很中年大叔,「夏洛克」比較年輕。)

1.01 A Study in Pink

案件架構:
從標題就一目瞭然,變奏自系列第一部長篇《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陳屍地點(獲得檢視的那具,勞瑞思頓花園街)、殺人手法(藥錠/膠囊二選一)、兇手職業(馬車伕/計程車司機)、連兇手得的疾病(主動脈瘤/顱內動脈瘤)都雷同。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動機。或許是因為時間限制(不管是一集只有90分鐘、還是在跟大魔王莫里亞蒂對決前只有兩集來鋪陳,哪個層面而言都一樣),復仇故事變成了聽命於莫里亞蒂的隨機殺人。
不過說真的,雖然切合內容,但不覺得從「血字的研究」變成「粉字的研究」,氣勢一整個就弱掉了嗎?

鞭屍:
《血字的研究》。原著只有讓小斯坦弗口頭提及,這回實際演出來罷了。

壁爐上的拆信刀:
《回憶錄》〈馬斯格雷夫儀禮〉(The Memoirs of Sherlock Holmes, The Adventure of the Musgrave Ritual),一開始的客廳描述。要不是夏洛克戒菸(自稱)了,我會繼續尋找「波斯拖鞋頂端的菸葉」。

夏洛克的網站:
「演繹法研究」(Science of Deduction),《血字的研究》與《四簽名》(The Sign of the Four)都曾出現的章節名。
其實演繹法本來就是夏洛克的思考原則,本來沒有什麼好特別提出的。在這裡寫到只是想偷渡以下的笨事:
我本來以為「演繹法研究」是原著裡華生第一次讀到的那篇福爾摩斯的文章標題,翻原著之後才發現那篇文章叫作「生活寶鑑」(The Book of Life)。我不知道是該吐槽原文聽起來像是那種圖很多字很大的小學生自然科學推薦書目呢,還是遠流的譯名活像是主婦叢書系列編號01。

“The game is on!”:
名言“The game is afoot!”脫胎。事實上原著(出現在《歸來記》〈格蘭其莊園〉(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 The Adventure of the Abbey Grange))這句話也是從莎士比亞《亨利四世》借來的。(來源在
其實我也忘了自己為什麼會把這句話記成跟「你是從阿富汗來的吧」一樣的代表性名言,這句話到底有沒有出現過很多次啊……

約翰的手機與姊姊:
《四簽名》,華生的懷錶與哥哥。個人很喜歡這段,改編的毫無時代衝突,看到鑰匙孔旁擦痕→電源線插孔旁磨損時差點要拍案叫絕。
是說讓Harry→Harriet暱稱、而且伴侶也是女性,也太賊了點。真的是就算有主角威能也推不出來。

“Rache”:
大概是第一集裡我最喜歡的改動。原著裡提出「人名說」的是警方,福爾摩斯嗤之以鼻認為是「德文說」;在這個版本裡正好把兩方主張顛倒過來,結果兩邊都不對(夏洛克算半對吧),它的意義是死者的手機帳戶密碼。

與邁克羅夫特首次會面時,夏洛克的兩封簡訊:
《新探案》〈爬行人〉(The Case-Book of Sherlock Holmes, The Adventure of the Creeping Man),開頭福爾摩斯發給華生的電報。
“Come at once if convenient — if inconvenient come all the same.”
“Come at once if convenient. ””If inconvenient, come anyway.”
好一封語焉不詳且毫無建設性的訊息。不過我喜歡。(咦)

為什麼有人可以貼尼古丁貼片搞得動作像在打古柯鹼一樣?

"It's a three-patch problem."
在收集各種影視文學作品梗的網站TvTropes看到的。《冒險史》〈紅髮會〉(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The Red-Headed League)中有這麼一句:「這是要抽足三斗煙才能解決的問題。」(It is quite a three pipe problem.)就目前看來尼古丁貼片同時負責了福爾摩斯在原著的抽煙習慣和藥癮問題……只是為什麼雷斯垂德威脅說要搜毒品時夏洛克那麼緊張?難不成……

約翰的槍傷位置:
讀原著時我們永遠搞不懂華生到底是腿中過槍還是肩膀中過槍,他一下子腿酸一下子又肩膀痛的。我個人是乾脆當成兩者都有,戰爭嘛。至於約翰?自從看到明明大腿少了一大塊肉的House,在第三季初腿不痛時跑跑跳跳玩滑板後,我覺得我們的約翰不管是因為舊傷已癒、還是純粹只是心身症,都說的通了。

1.02 The Blind Banker

案件結構:
TvTropes認為是採用《四簽名》與《歸來記》〈跳舞的人〉(The Adventure of the Dancing Men)兩案為基礎,可我怎麼看都覺得只有零碎片段相似:《四簽名》—
失落寶物、爛梗「異國人的靈巧體術」、華生/約翰在案件進行中把妹。
〈跳舞的人〉—
意在預告取人性命的密碼。說真的要這樣牽扯的話,我覺得就解碼過程來說和《恐怖谷》(The Valley of Fear)開頭的密碼信還比較像。(「大家都會有的書」、用數字對應到文字……)

三集當中個人比較沒那麼喜歡第二集,可能原因有三:

一、我拜託你們西方人不要再玩什麼「神秘的東方」梗了。我對它過敏。
二、大概有半集都花在破解密碼上是不是有點拖戲……
三、沒玩什麼原作梗。你看我寫完案件架構之後就沒東西好寫了!

我還真不知道主因是哪個。不會是第三個啦,加上它只是為了解釋為什麼馬上就要進到第三集部份而已。

(我開始認真的以為第二集的任務是來搞笑或賣萌的,約翰整集從頭到尾衰到爆,夏洛克老是進入「我好委屈可是我嘴硬」模式,tie-in站上又滿是「你人明明就在樓下幹嘛還用留言的」「我在想溫度要到多少才能把你那罐啤酒弄爆……」「好啦好啦我下去啦」這類的東西。還我第一集的刺激快節奏!)

1.03 The Great Game

案件結構:
主線是原創的推理馬拉松競賽。目前並沒想起哪個在情節手法上有梗,有的話請提醒我。
至於支線案件嘛,非常明顯就是《最後致意》〈布魯斯—帕廷頓計畫〉(His Last Bow, The Adventure of the Bruce-Partington Plans)。手法如出一轍,其他細節因為沒啥時間就簡化掉了,不過反正最重要的也就只有手法。

往牆壁開槍:
還是〈馬斯格雷夫儀禮〉,客廳描述。我忘記哪個版本影集拍的是福爾摩斯用彈孔打了「維多利亞 (Victoria)」出來;不過既然時代變了,笑臉也挺可愛的。愛國心用那個union jack圖案的抱枕表示就夠了XD。

繼續抱怨案件紀錄風格與腦袋硬碟說:
《四簽名》與《血字的研究》。就是把在約翰blog裡頭用一半的梗拿來用完而已。閣樓→硬碟挺切合時代,不過這大家都想得到。

"I’ll be lost without my blogger."
《冒險史》〈波宮秘史〉(A Scandal in Bohemia),名言"I am lost without my Boswell."不知為何現代版聽起來格外奇怪……大概是blogger在印象中是個「獨立」意象鮮明的字吧,雖然它也是「紀錄者」,卻沒什麼「助手」的色彩。

波希米亞(捷克)製的信封:
〈波宮秘史〉中檢視委託人來信用紙,推理出委託人身份的橋段。夏洛克在「捷克共和國產」之前特別先說「波希米亞」這個詞,簡直就像在提醒觀眾一樣。(←by TvTropes

五聲嗶響:
5 Greenwich pips→5 pips
《冒險史》〈五個橘核〉(The Five Orange Pips),同樣利用訊息附上pips作為警示,不過原著裡沒拿來當倒數。要不是夏洛克自己補充「有些秘密社團會用西瓜籽、橘子核之類的東西……」,看的時候根本就沒聯想到。這絕對是我英語聽力的淪喪。(畢竟雷斯垂德已經講"five bloody Greenwich pips"講那麼大聲了……)

「居家生活很適合妳……」:
〈波宮秘史〉,原本只是在關心(?)華生。「我想從我們上次見面以來,你體重增加了七磅半。」
為什麼要在該填「惹惱Molly的台詞」這種地方特意用梗,我實在不太能理解。

約翰對鞋子的推理:
我一直有個模糊的印象,好像在原著裡有看過雷同的場景,福爾摩斯叫華生推理完,又說人家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漏光。到底是在哪裡呢……

"You do see, you just don't observe!":
〈波宮秘史〉。原本是講給華生聽的,也沒這麼激動。不過我承認我的注意力都被約翰底下那句勸架給拉走了:「好啦小姐們都冷靜點!」所謂「小姐們」是怎樣!

(再這樣拉下去似乎會太長,索性分成兩篇。關於約翰的blog等各tie-in網站的原著梗對照,請待下回分解。(下回在此)

5 意見:

Bonny said...

好精闢的解析(笑)
對這部影集的衝動也是「21世紀的Sherlock」以及「同時更新的部落格」
才看過第一次 而且我也對原作不是這麼熟悉
但是還是對這影集感到興奮~

KtyL said...

>>Armitage
不不這一點都不精闢,只是偏執狂發作而已XD

網站同時更新這賣點真的很大,內容做的也有趣。就算三集撥畢下一季該是要等到明年,也還老是讓人想點去看看,會不會哪天劇組在上面又偷偷更新、暗示新劇情。

有時間的話還是推薦不妨看看原作,可以就從短篇看起(好像評價比較高的其實也是短篇?),甚至就挑公認比較「耐人尋味」的幾篇來開小花入門也行,推薦清單google一下應該有(抱歉現在去了宿舍手邊沒原著確定篇名……)。體驗一下原著讓古今讀者統統想歪的魅力何在(←半夜了這人開始胡言亂語)

噢…第二季還要等好久啊……

Mochi said...

很喜歡你的解析法呀!XDDD 話說粉字的研究真的蠻鳥。:p

KtyL said...

>>麻糬

>////<謬讚謬讚

「粉字的研究」,不知道的人一聽到這名字,搞不好會以為是「角色性轉版」改編而不是「移植現代版」改編咧!

要換顏色可以,只是粉紅色實在太女性化了……

shirly-eponine said...

在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的開頭對手杖的推理...